
周口位于河南省東南部,地處黃淮平原腹地,東臨安徽阜陽市,西接河南漯河市、許昌市,南與駐馬店市相連,北和開封市、商丘市接壤,1965年設立周口專區(后改為周口地區),2000年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周口地區設立周口市。現轄扶溝縣、西華縣、商水縣、太康縣、鹿邑縣(省直管縣)、鄲城縣、淮陽縣、沈丘縣、項城市、川匯區等8縣1市1區,總面積11959平方公里,總人口1126萬人。周口是一個農業大市。農產品資源豐富,是國家重要的大型商品糧、優質棉生產基地。常年糧食播種面積1650萬畝左右,總產150億斤左右,每年向國家提供商品糧100億斤左右,年加工轉化糧食100億斤以上。糧食、棉花、油料常年產量分別占河南省的1/7、1/3和1/4,是河南省第一產糧大市、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市。全市有8個生豬調出大縣、5個全國蔬菜生產重點縣,肉產量、蔬菜產量均占全省1/10,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給作出了積極貢獻。周口是一個人力資源大市。全市農村勞動力600多萬人,其中富余勞動力355萬人,有各類職業技術和職業技能培訓機構167家,開設了服裝、紡織、機械、電工、汽車維修等37個專業,農村富余勞動力大部分受過專業技能培訓,具有一定的崗位技能,每年輸出勞動力270萬人次,實現勞務總收入300億元左右,形成了海燕技工、項城防水、西華的哥、沈丘物流等一批國內知名的勞務品牌。每年高招考生多達9萬人,占全省的1/10強,五年來,共有32萬余名考生升入高等學府,其中366名學子被清華、北大錄取,打造了鄲城一高等一批名校,創造了周口教育經驗。周口是一個文化旅游資源大市。有著6400多年的燦爛文明史,是中華民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,享有“華夏先驅,九州圣跡”之譽。先賢圣哲、名人巨擘燦若群星。人祖伏羲在此定都,《道德經》作者老子,《千字文》作者周興嗣,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、吳廣,東晉政治家、軍事家謝安,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袁世凱、抗日民族英雄吉鴻昌等均為周口人。周口是“中國三皇故都文化之鄉”、“中國神話學研究基地”、全國唯一的市級“雜技之鄉”、中國作家協會確定的文學創作基地。鹿邑老子故里、淮陽太昊陵是國家4A級景區,扶溝吉鴻昌將軍紀念館、周口關帝廟是國家3A級景區,淮陽龍湖是國家濕地公園,形成了以周口—淮陽—鹿邑“三點一線”為重點的旅游熱線。周口是一個工業快速發展的城市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1299家。阿爾本制衣年產120萬套服裝項目建成投產,鴻閩紡織產業集群初具規模,太康紡紗總規模超過150萬錠,凱鴻、亞泰、費斯雅等36家制鞋企業落戶周口,紡織服裝(制鞋)產業規模達720億元,鞋類出口占全省的29%。金丹乳酸生產規模亞洲第一、全球二是樂普、百年康鑫等藥業發展勢頭良好,生物醫藥產業集群規模達792.1億元。裝備制造、電子信息、新型建材等產業集群不斷壯大,主營業務收入分別達274.6億元、370.2億元、393.7億元。太康鍋爐、扶溝機械制造、西華無人機、沈丘聚酯網、淮陽塑料、項城和鄲城醫藥等特色產業鏈條持續拉長,其中太康鍋爐成為國家級區域品牌培育試點。建成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28家、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3家、市級以上工程技術中心127家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家、院士工作站4家。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。培育馳名和著名商標73件及省長和市長質量獎23家,商標注冊總量居全省第4位。產業集聚區建成區面積達106平方公里,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53.5億元,入駐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00家,吸納就業31.1萬人,5個被評為二星級、5個被評為一星級。周口是一個具備獨特交通優勢的城市。公路通車總里程1.9萬公里。周南高速開工建設。新周高速及周西、周淮、鄲淮等快速公路建成通車,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496公里。漯阜鐵路升級為國家鐵路,復線電氣化改造全面完成,客車直達北京、上海、廣州、天津等地。三洋鐵路(周口段)順利開工。鄭合高鐵(周口段)全線開工建設。航運建設完成投資22億元,實現通航里程234公里。周口民用運輸機場項目獲得國家批復,周口西華通用機場加快建設,“公、鐵、水、空”立體化大交通格局日益顯現。周口是神圣的,是神奇的,更是令人神往的!周口是開放的,是開明的,更是投資創業的寶地!豫東平原魅力無限,人文周口精彩有約,這片厚重的豫東熱土,真誠期待著您的到來!
市內歷史上多以淮陽為中心建制,1965年成立周口專員公署后,駐周口鎮(今川匯區)。原政治、經濟、文化中心淮陽,古為宛丘,太昊之墟,據傳,神農所都之地。夏為豫州之域,殷為虞遂封地,厲(今鹿邑東)系活動中心。周武王封舜后媯滿于陳,是周首封十大諸侯國之一。春秋仍為陳國。戰國時期,公元前479年楚滅陳,以陳為縣。前278年楚頃襄王徙都于此,為“郢陳”,稱“西楚”。秦統一全國后,置陳郡,二世元年(前209年)陳勝、吳廣在陳定都,國號“張楚”。西漢初為淮陽郡,高帝十一年(前196年)置淮陽國,屬豫州刺史部。三國魏置陳郡,屬豫州。西晉初沿舊制,武帝合陳郡于梁國,惠帝復置陳郡仍屬豫州。南朝宋初屬南豫州南梁郡,后置陳郡和南頓郡,均治項縣(今沈丘槐店)。南齊仍置陳、南頓二郡,南頓郡移治南頓。北魏置陳郡、南頓郡和汝陽郡。武定元年(543年)僑置丹陽郡和秣陵縣。丹陽郡屬北揚州,州、郡均治項縣(今沈丘槐店)。北齊百姓不附侯景改北揚州為信州,置陳郡屬信州,州、郡均治項縣(今淮陽縣城),又置淮陽郡,治陽夏(今太康),淮陽郡、丹陽郡亦屬信州。北周改信州為陳州。隋初為淮陽郡,屬豫州。隋開皇十六年(596年)置陳州和沈州,屬豫州。大業八年(612年)復置淮陽郡,治宛丘,統宛丘、太康、扶樂、西華等10縣。唐武德元年(618年)復置陳州,武德四年(621年)置北陳州,治扶溝,復置沈州,統項城、潁東2縣。五代仍。宋宣和元年(1119年)置淮寧府,統宛丘、西華、商水、南頓、項城5縣,屬京西北路。南宋置陳州,仍統5縣,屬南京路。元,屬河南江北行省汴梁路。明萬歷十年(1582年),陳州、商水、項城、沈丘、西華、扶溝、太康6縣1州屬開封府,鹿邑縣(包括今鄲城縣東北的一部分)屬歸德府。清初襲明制,雍正二年(1724年)升陳州為直隸州,仍統4縣,屬河南布政使司。雍正十二年(1734年)升為陳州府,府治淮寧縣(今淮陽),統淮寧、太康、扶溝、西華、商水、項城、沈丘7縣,屬河南布政使司。鹿邑屬歸德府,兩府同屬河南省監察區開歸陳許鄭道。1912年5月撤淮寧縣。1913年3月1日,廢陳州府,置淮陽縣,原府轄縣和鹿邑同屬河南豫東道。11月,北平政府棄省設州,市內各縣同屬汴州(州治開封)。1914年5月23日改屬河南開封道。1932年8月,南京政府在省下設行政督察區,淮陽設為第三行政督察區,原8縣屬之。同年10月,第三行政督察區改為第七行政督察區,仍統8縣,屬河南省。1938年6月1日,日軍侵占鹿邑縣城,此后太康、淮陽、扶溝等縣部分地區先后淪陷,成為日偽占領區。抗日戰爭后期,中共黨組織曾于1944年~1945年,在太康縣邊區先后建立慶華(太北開淮公路東)、芝圃(高賢、芝麻洼一帶)、淮太西、扶太西4個邊區縣政權。邊區縣均為游擊區,沒有固定治所。1946年~1949年中共黨組織先后在鹿邑縣邊區創建5個邊區縣。1946年于賈灘集建立商亳鹿柘前,縣治棗集,隸屬豫皖蘇第三專署,1949年2月撤。1946年8月成立安平縣,縣治玄武集,隸屬豫皖蘇第二專署,1949年4月撤。1946年12月成立鹿亳太縣,縣治白馬驛,1947年6月撤。1947年2月于鄲城集建沈鹿淮縣,是年11月撤。1947年5月建沈項臨縣,1948年底撤。1949年設淮陽專區,轄淮陽、鹿邑、項城、沈丘、商水、西華、扶溝、太康8縣和周口市(1948年1月置),1952年8月增置鄲城縣。1953年1月,淮陽專區撤銷,西華、扶溝、商水(周口市改為縣轄鎮入商水)3縣歸許昌專區,余6縣歸商丘專區。1958年12月商丘專區撤銷,東6縣歸開封專區。1961年12月商丘專區復設,東6縣復歸商丘專區。1965年6月29日河南省人民委員會文件(〔65〕豫民字363號),析許昌、商丘兩專區部分縣設周口專區,轄淮陽、鹿邑、鄲城、項城、沈丘、商水、西華、扶溝、太康9縣和周口鎮,共141個公社,3696個生產大隊。1969年12月31日改為周口地區,歸屬、治所及統轄未變。1980年10月增轄黃泛區、五二兩農場。1980年10月周口鎮改為周口市。1983年體制改革,1984年公社全部改為鄉(鎮),全區轄9縣1市182個鄉鎮(其中有鎮11個)。至1990年,全區共有115個鄉、67個鎮、5個鎮級辦事處。2000年6月8日,依國務院(國發〔2000〕61號)文件,撤銷周口地區和縣級周口市,設立地級周口市,原縣級周口市改為川匯區。
水資源周口水資源較為豐富,地下水質良好,地下六米就有水,一般的井都抽不干,水質能直接飲用。據1998年周口水文勘測局資料計算,水資源總量為29.81億立方米,人均293.3立方米,畝均254.8立方米。地表水年均約44.88億立方米。合理利用這些水資源,基本能夠滿足全市工、農業生產和人、畜生活用水,為全市經濟發展提供了水資源保證。生物資源周口有各種植物170余種,動物近80種。生物名貴品種有周口黃牛、槐山羊、淮陽驢、項城豬(滅絕)、鱸魚、白龜;白花泡桐、高口櫻桃、陳老將梨;黃花菜、逍遙大蔥、房墳韭菜、蘆筍。
周口市轄10個縣市區:川匯區、扶溝縣、西華縣、商水縣、沈丘縣、鄲城縣、淮陽縣、太康縣、鹿邑縣(省直管縣)、項城市。共169個鄉鎮、37個街道辦事處。具體情況是:川匯區2個鄉(李埠口、許灣),13個街道辦事處(七一路、陳州、荷花路、人和、小橋、搬口、文昌、城北、城南、金海路、太昊路、淮河路、華耀城);項城市15個鎮(王明口、付集、鄭郭、丁集、官會、李寨、新橋、高寺、秣陵、賈嶺、南頓、孫店、范集、永豐、三店),6個街道辦事處(花園、水寨、東方、蓮花、千佛閣、光武);扶溝縣6個鄉(大李莊、城郊、曹里、呂潭、柴崗、固城),8個鎮(崔橋、江村、白潭、大新、包屯、練寺、汴崗、韭園),2個街道辦事處(扶亭、桐丘);西華縣10個鄉(李大莊、清河驛、葉埠口、艾崗、黃橋、田口、遲營、皮營、大王莊、東王營),8個鎮(逍遙、聶堆、奉母、東夏亭、西夏亭、西華營、紅花集、址坊);3個街道辦事處(昆山、媧城、箕子臺);商水縣11個鄉(城關、化河、平店、袁老、姚集、張莊、張明、湯莊、舒莊、大武、郝崗),9個鎮(胡吉、譚莊、巴村、白寺、魏集、黃寨、鄧城、固墻、練集),3個街道辦事處(老城、新城、東城);太康縣10個鄉(城郊、楊廟、王集、高賢、芝麻洼、獨塘、大許寨、五里口、高朗、轉樓),13個鎮(城關回族鎮、遜母口、老冢、常營、朱口、馬頭、龍曲、板橋、符草樓、馬廠、毛莊、張集、清集),鹿邑縣7個鄉(高集、穆店、任集、唐集、趙村、鄭家集、邱集),13個鎮(宋河、玄武、試量、辛集、馬鋪、王皮溜、太清宮、渦北、楊湖口、賈灘、張店、觀堂、生鐵冢),4個街道辦事處(衛真、谷陽、鳴鹿、真源);鄲城縣11個鄉(城郊、虎崗、汲水、張完、丁村、雙樓、秋渠、東風、巴集、李樓、胡集),8個鎮(汲冢、吳臺、南豐、白馬、寧平、宜路、錢店、石槽),3個街道辦事處(洺南、洺北、新城);淮陽縣11個鄉(大連、葛店、王店、曹河、朱集、豆門、馮塘、鄭集、黃集、齊老、劉振屯),7個鎮(城關回族鎮、新站、魯臺、臨蔡、安嶺、四通、白樓),1個街道辦事處(柳湖);沈丘縣8個鄉(北楊集、卞路口、李老莊、范營、馮營、大邢莊、石槽集、周營),12個鎮(槐店回族鎮、新安集、劉莊店、紙店、劉灣、留福、老城、趙德營、蓮池、付井、白集、洪山),2個街道辦事處(東城、北城)。
